“切”即触诊,以手检查关节运动、骨折错位、腹内癥瘕(音zhēngjiǎ,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皮肤干湿等,都是切诊的内容,但最为常用与重要的是诊察患者的脉象。
诊脉之法源于医家了解到人体上存在着跳动的“脉”。在早期,某一处跳动的脉搏即是诊脉的具体部位,因此最原始的诊脉方法是多处诊脉。当经络的概念形成后,则表现为“分经候脉”。
为将脉搏跳动的状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诊断结合起来,医家构建了种种具体的理论:如从轻到重分为若干层次,以诊各脏之疾,谓之“轻重脉法”;认为人体脉象变化与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相通,名为“四时脉法”;在头、足、手(分别对应天、地、人)三处,各取三处动脉,以诊察上、中、下的气血,叫“三部九候”之法。
与现今所见诊脉方法最为密切的,是所谓“人迎—寸口”脉法,即取“人迎”(位于颈动脉)以候“阳”,“寸口”(位于腕部桡动脉)以候“阴”,比较两处脉搏大小变化诊察阴阳是否均衡。后来,这种方法简化为以寸口一处分为阴、阳两部分,即以中指作分界(所以称为“关”),前至腕横纹一寸(所以称为“寸”)候阳,后至肘一尺(所以称为“尺”)察阴。根据现存资料,诊脉方法的这一重要变化,最早只能追溯到《难经》成书的时代。《难经》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十二条经脉都有动脉,为何只在手腕部位隶属手太阴脉的“寸口”处诊视?而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有“诊尺”之说,但其含义却是“诊察前臂的肌肤状况”。
从“人迎—寸口”到“独取寸口”,诊脉方法虽有变化,但所依据的理论都是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也正是伴随着这些变化,逐渐淡化了其“循环”的本质,突显出“对立”的特征。
其后,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撰的《脉经》中,可以见到脉诊方法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即作为分界的中指之“关”也成为诊脉的部位——“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并与五脏六腑相对应。这时,尺、寸之分不再与阴、阳相配,而是对应于人体的上、下。而从“左手寸、关、尺分属心、肝、肾,右手分属肺、脾、命门”的对应关系中可以看出,阴阳的配属转由左(阴、血)和右(阳、气)来承担。这种诊脉之法一直沿用至今。同时,《脉经》中记载的“脉象”也增加到24种之多,而在《黄帝内经》中,“脉象”尚不足10种。
由于望诊、切诊两者均能达到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源何在的效果,所以既是医家博取患者信任的重要手段,也是患者判断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然而务实求是的医生,还是会全面运用四诊之法,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力求作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