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具代表性的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膝关节最为常见,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和病废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大部分骨关节炎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年龄增加、肥胖、女性、过度劳损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女性病人多于男性,主要由于女性45岁以后卵巢功能逐步减退,50岁左右绝经进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使关节软骨代谢减弱,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女性在绝经后又大都发胖。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劳动(尤其是下蹲动作)一般也较男性多。另外,退休后热衷于体育锻炼的女性也有所增加,如果运动不当,也会造成膝关节的损害。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主要是疼痛,早期表现为活动开始时疼痛,典型症状是早晨起床时感觉关节僵硬、活动时疼痛,但关节活动开以后或起床走几步后症状消失;久坐后站起时感到膝关节疼痛,但连续走几步后疼痛能缓解进而消失。另一个早期症状是上下楼梯时疼痛,而走平路时没有异常。许多病人下蹲后起立困难或疼痛加剧。这是因为膝关节在屈曲时,髌股关节所受的力可以高达膝关节伸直时的6倍。因此,当你在上下楼或下蹲后站起时,巨大的应力作用于髌股关节上,容易造成和加重髌骨软骨面的损害。随着病变的发展,关节疼痛也逐渐加重,表现为疼痛持续,由休息后可以缓解渐渐发展到即使休息疼痛也不能缓解。晚上睡觉时膝关节不舒服,怎么放都不安稳,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到晚期,膝关节变得膨大、畸形,伸不直,弯曲角度也变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由于骨关节炎是一种与年龄增长有关的退行性疾病,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治本的方法,因此,它将是伴随患者一生的疾病。明确这一点,并不是说我们无所可为。事实上,通过调整我们的生活和运动方式,结合一些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适当用药,骨关节炎是可以控制并延缓其发展进程的。
首先,要注意避免关节受寒、受风湿,冬天可以戴护膝,既可保暖,又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不易受伤。许多病人冬天不发病,夏天发病,原因是炎炎夏日整天呆在空调房间里,不注意关节的保暖,导致疼痛发作。其次,要避免关节外伤,老年患者外出时用一根手杖可以辅助关节的支持力,避免跌倒。手杖应拿在健侧关节这边。肥胖者要控制体重,减少关节的负担。上厕所要用抽水马桶,避免“蹲坑”。久坐后不要急于站起来,先坐着活动一下关节,活动开以后再站起来。在关节疼痛发作期,应该避免负重,保持安静。适当的关节热敷有助于缓解疼痛。
在运动和锻炼方面,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掌握“不负重或少负重运动”的原则,以“增强肌肉力量、增加关节活动度”为目标,达到“增加耐受性、减轻疲劳、增强抵抗疾病综合能力”的目的,可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生活中有些活动可能无法避免,如上下楼梯和下蹲等动作,可以采取缓行慢步的方法,上下楼梯时一格一格地上下,同时拉好扶手。下蹲时也应该扶物借力,这样可减缓疼痛症状。许多中老年人爱好打太极拳,打拳时不宜做蹲马步的动作,“架子”打高一点,以不引发疼痛为度。但在疼痛发作期,应避免打太极拳。现在很流行的广场舞可以跳,但不能太激烈,时间不要太长。骑自行车是可取的,骑车时膝关节的受力相对较少,同时骑车可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也得到增强。鼓励散步,但每次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游泳是最佳的运动项目,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关节不承受体重,游泳的动作又能保证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力量的锻炼。而且,游泳属于全身运动,能增强全身肌力和多关节的协调活动,心肺等多脏器功能都得到锻炼,可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运动、康复锻炼的方法,不需要打针吃药,大部分早期骨关节炎的患者症状就能得到改善甚至消失。一部分疼痛不能缓解的病人和中晚期的病人,才需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的进一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其中最基本的用药是消炎止痛药,常用的有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另一类药物,称为可以改善病变的药物,如氨基葡萄糖,但需长期服用,疗效也不确切。直接在关节内作药物注射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注射的药物有透明质酸钠和糖皮质激素。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对大部分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疼痛、改善活动的疗效,一般每周注射1次,5次为一个疗程。如果关节疼痛严重,同时伴有明显的关节积液,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关节内注射,对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疗效良好。每1~3个月注射1次,1年不宜超过4次。频繁注射不仅会使软骨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代谢活性减弱,易引起软骨变性,而且容易引发化脓性关节炎。如果疼痛是关节负重时出现的局限性关节痛,则注射激素的疗效不佳。
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对缓解膝关节早中期骨关节炎的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确实有效。
如果患者的膝关节出现突发的活动障碍症状,如行走时突然打软腿、关节交锁等,提示关节内半月板破裂或有游离体存在,可在关节镜下作关节清理手术,可以改善症状。
对中晚期的病人,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根据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需要考虑做截骨手术或膝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