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健康保健
您现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常被腹泻困扰?你可能得了这种病

2018年02月26日

江苏的19岁小姑娘,因为长期腹痛,并且瘦了好多,到我院肠镜后发现,肠内有多个溃疡,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还有一位刚工作1年的小伙子,因长期腹泻、腹痛、便血、体重下降,到我院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而且因为之前疏忽管理,并发肠梗阻…面临手术,这些都是一种“罕见病”——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啥?

它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肠道毁损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医学界也没用一个统一的定论;它所造成的肠道炎症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不断发作。

它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漫长时间的内科治疗,甚至是终生的,也有一部分患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有什么症状?

主要有腹泻、腹痛、便血发热疲劳和体重减轻;

还有一些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关节痛、累及眼部病变以及皮疹等;

它的症状通常比较稳定,但有时候也会闹脾气,突然加重(腹痛、便血、腹泻等等),此时必须要入院治疗,一旦它感觉不受重视,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感染、肠穿孔甚至危机生命。

炎症性肠病能治愈吗?

? 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有很多手段来控制并且,比如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等,还有手术治疗。

? 症状很轻或者没有症状时叫缓解期;腹泻、腹痛等症状反复出现时,叫活动期。

? 也正因为无法治愈,反反复复~为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生活上、费用上、精神上),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营养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非常重要

能不能吃肉?

之前遇到过一个15岁的小盆友,170的身高,体重50公斤,还在上初中,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营养不良,但是细问之后发现,他体重一直在下降、而且不吃肉、不吃蔬菜水果。我问为什么不吃肉?他很坚决的告诉我,医生说的我这个病肉不能吃。

肉类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对于人体的作用不言而喻。不吃或避免吃肉类食物,怎么能满足人体每天蛋白需要呢?我大致估算了他一天能量摄入量,或许刚满足他日常需要量,但是他摄入的比例极其失衡,碳水化合物占比大约在60%以上,蛋白质不足10%,剩下的是脂肪。这样的比例显然不适合他的生理需求,加上他肠道本身就存在吸收障碍等问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营养不良。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推荐IBD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治疗,具体可以到我们临床营养科进行营养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鼻饲、管饲)、肠外营养),通过营养治疗或许会让患者带来临床上的获益。

营养问题是IBD患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小肠是营养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克罗恩病患者因为主要病变在小肠,所以这类病人通常存在消化和吸收障碍,当然这种障碍要根据小肠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决定。

这只是其中之一,食欲减退、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等也都是引起营养不良的原因。所以IBD患者无论活动期还是缓解期,营养都是任重道远。

饮食也是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重视的部分

缓解期病人我们推荐平衡膳食(当然要选择在患者自己耐受的食物),如蛋白质(禽肉、鱼肉、蛋类、豆制品等)、蔬菜、水果要根据耐受情况,淀粉类食物(米饭、面包、面食等)、富含钙的食物(牛奶,一些患者不耐受需要避免)。一些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对于IBD患者不是很合适,比如全谷物、杂粮、坚果 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蔬菜。

低膳食纤维

白面包、米饭、精白面制作的食物、蛋糕、奶制品、不含果肉和渣的果汁、新鲜去皮的水果(苹果、梨等)、煮熟的蔬菜、去皮土豆等

高膳食纤维

小麦、燕麦、糙米等杂粮,坚果、全麦面包、葡萄干、水果皮、未成熟的香蕉、韭菜、芹菜、玉米、菌菇类、豆类(黑豆、青豆、豌豆、绿豆等)

活动期患者可能需要肠内营养治疗,比如口服营养补充等;甚至是肠外营养。一般炎症性肠病患者都会经历流质、半流,再过度到普食。病情逐渐好转时,饮食情况需要做相应调整。

什么样的饮食可以促进缓解?

目前是没有一种特有的IBD饮食可以做来推荐促进缓解。不论是低FODMAP、排除饮食、SCD等饮食,均要根据专业的营养医师的推荐下进行。

益生菌、益生元的问题

目前比较权威的指南推荐是对中重度UC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大肠杆菌1917VSL#3以诱导缓解,但其他益生菌不能确定。活动期CD患者不推荐使用益生菌治疗。

牛奶能不能喝?

牛奶是我们常规推荐的,毕竟其富含钙、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但有些人发现喝完后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很有可能其存在乳糖不耐受(小肠缺乏消化吸收牛奶所必须的乳糖酶)。这样的情况下,推荐选择用豆类食物代替奶类。

微量元素需要额外补充吗?

这个情况下,我们推荐患者定期检查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当缺乏时应给予补充。一般密切关注铁、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B

这种罕见病发病率真的很低么?

目前还没有关于中国的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和患病率无法用数字描述。但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可以说IBD 呈现的是迅速增长。上图不难发现,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IBD发病率明显高的多,大约在万分之二百到万分之五百。

在十七世纪中期英国报道第一例之后的很长时间内,IBD被认为是欧洲特有的,但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疾病,目前认为人人都有可能得IBD1990年后,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印度、南非等国家的发病率迅速生长。波士顿马萨诸塞医院IBD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Ananthakrishnan说:“IBD确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看患者总量的话,印度和中国的患者可能会超过北美。”

遗传或许是引起IBD的推手

目前有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占IBD发病的30%,环境等因素占70%。而也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声音,目前有超过200个遗传变异已经发现与IBD相关,但亚洲IBD的快速上升并不是似乎并不是由遗传突变引起。在亚洲,只有3%IBD患者近亲中存在家族史,而西方国家达到15%。而一些被白人证明与IBD发病相关的基因如NOD2ATG16T1基因,但在亚洲人中却并未发现同样结果。所以中国IBD的遗传学仍有待发现。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IBD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态是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肠道自身相互作用的整体,它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一旦受到外界各种因素打破这种平衡,势必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局。

就比如周围环境或炎症可引起肠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肠道产生过多的氧化代谢,减少了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同时肠黏膜表面的粘液层降解增加,这个环境更适合于某些菌群,而不适合某些菌,从而导师肠道菌群的失调,很多的疾病或许和这个有关系,比如肥胖、肠道肿瘤、IBD等等。

分娩方式的不同、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感染等生命早期因素,也都会促进IBD

现代生活方式、城市污染、社会经济学因素、心理因素、学历等也都是促进IBD的可能因素。

当然还有饮食和锻炼,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饮食行为逐渐西化,以及现代人越来越不喜欢锻炼也或许是中国人群IBD高发的可能因素,但具体还需要医学去证明。

目前许多结果证明,富含蔬菜水果、高N-3脂肪酸(鱼油)、低n-6脂肪酸的饮食可以降低IBD发病率。富含维生素D和锌的饮食对预防CD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