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卒中的症状表现: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不能言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者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觉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嗝、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是有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脑卒中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患者平卧的情况下送医就诊。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90%的卒中归因与十个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疾病(房颤)、吸烟、缺乏运动、腹型肥胖、饮食、酒精、心理因素。这十个因素绝大多是都是可控的危险因素,如果能及早关注,排除不健康因素,那么卒中的几率是会大幅度下降的。
首先,危险因素中的几个常见疾病要特别重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都是老年慢性疾病,它们更是引起卒中的最主要几个危害因素,总的原则就是三个字:遵医嘱。具体的方法包括: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长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根据具体指标调整治疗用药。对于不同疾病又有区别:
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高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若能早期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控盐、改善运动等,可减少脑卒中发生率。若生活方式调节无效,应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最好能控制在120/80mmHg以下,对于80岁以上老年人来说,大部分都有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尽量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应该采用正确的糖尿病饮食方法,加强运动;必要时应该规律服用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长期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调整治疗药物,控制空腹血糖在7.0mmol/L,餐后血糖在11.0mmol/L范围内。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建议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饮食,因外出饮食对于血脂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也尽量少吃或不吃。多吃海鲜、鱼类、白肉类食物。限定红肉摄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对于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房颤患者,是脑卒中的重大危险因素。应积极评估心脏病风险,尤其是房颤需要纠正,或者长期口服抗凝药预防心源性血栓的形成。
其次,对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需要重视的因素:不运动占全部危险因素的28.5%以上。很多人并不清楚运动可预防脑卒中,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喜欢运动,有些人是没有“奢侈”的时间用来运动,工作劳累且压力大,加班开夜车频繁。
腹部肥胖占全部危险因素的26.5%以上。即我们俗称的“啤酒肚”。瑞典哥德堡大学用超声技术对肥胖者的脂肪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在肥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男性腹部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5倍,女性腹部型肥胖比外周型肥胖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明显增加。
吸烟占全部危险因素的18.9%以上。据研究表明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促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则主要是吸烟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栓生成。
生活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的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一下细节:饮食要清淡;适度体力活动,不要超量运动;克服不良嗜好(嗜烟酒、久坐等);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注意天气变化;每天饮水要充足;看电视、上网等不要太久;注意睡眠习惯养成,保持情绪平稳;定期健康查体。
对于四十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生活规律不稳定、吸烟、嗜酒、肥胖有脑卒中家族史,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脑血管体检":包括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颈动脉血管彩超、头颅影像学检查等。